您的位置:风俗习惯网 >> 民族风俗 >> 畲族服饰

畲族服饰

时间: 2013年12月31日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 佚名 浏览次数:

畲族服饰导读:
  畲族服饰以头饰的"凤冠"和"牛角帽"闻名,服饰的颜色以黑色、蓝色为主。您看到的这双"脚龙套",又称"鞋袜",用蓝色土布缝制,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,加白点作为装饰;后部为暗红色"硬布",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,既美观大方,又可

   畲族服饰以头饰的"凤冠"和"牛角帽"闻名,服饰的颜色以黑色、蓝色为主。您看到的这双"脚龙套",又称"鞋袜",用蓝色土布缝制,鞋帮前部用黑色 土布,加白点作为装饰;后部为暗红色"硬布",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,既美观大方,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。鞋底亦为蓝布,用白线纳制,形成片片鱼鳞纹,周边则 镶有锯齿纹.
   历史文献对于畲族人民的描写,与描写其它蛮撩一样,都说他们“男女椎髻,跌足,衣尚青、蓝色。男子短衫,不巾不帽;妇女高髻垂缨,头戴竹冠蒙布,饰理路状”。这种装饰打扮,与数十年前客家人的装饰打扮几无二致。以妇女发髻来说:“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,状如独木舟,谓之‘船子髻’,系以红绳,插以银替,髻上可套凉笠,髻端外露前翘,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,微风吹来,彩条飘拂,确是别有一番风韵。”(王增能《客家与畲族的关系》)把辫发盘成高髻,用红头绳一扎,象独木舟似的,这就是所谓“椎髻”;“髻上可套凉笠”,笠沿还要饰以五彩布条,也就是所谓“头戴竹冠蒙布,饰理路状”。两相对照,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.再拿妇女衣着来说,过去“粤东闽南妇女穿的是右侧开襟上衣,右襟沿及衫尾四周,缀以花边,宽纹一寸。可见清代中前期以前,闽南、潮州下层妇女并不像我们想象中传统的一副循规蹈矩的“淑女”形象。
   粤东人的服饰,与唐宋时期中原人民的服饰差别甚大,却与畲族服饰类似,显然是在长期与畲族人民交往中,受到畲族的影响,吸收了畲族服饰文化的有益养分所致。
   “文公帕”是古代潮汕妇女的服饰,清代梁绍壬的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记载:“广东潮州妇女出行,则以皂布丈余蒙头,自首以下,双垂至膝。时或两手翕张其布以视人,状甚可怖,名曰文公帕,昌黎遗制也。”福建的泉、漳二州也有此俗,但称为“文公兜”,以为是朱子遗教。
    然而椎髻蒙面的风俗本来就不是汉族的特征,与儒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。前文所引的《三阳志》先强调其俗“与中州异”,接着又说:“嘉定间,曾侯噩下令谕之,旧俗为之一变,今无复有蛮妆者矣。”明确指出这种妆容属于“蛮妆”。只是这种习俗由来已久,并未如文中所说的因地方官的劝喻而绝迹了,因为直到晚清民国,潮属妇女仍以高髻椎结为特色,如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载:“唯其髻发,则殊可怪。如惠来则多将发于脑后结束成小刀形,而旋其末于顶,贯于一红染之竹筒;筒长二寸许,圆径大小如银元,发突出筒外寸许,乃结以经绳,横以约长五寸之针,循下牢插,四围点缀以珠,借壮观瞻,行时动摇不定,如鹭鸶之踣伏颅上,诚奇观也。”

畲族服饰,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

上一篇:闽南畲族 下一 篇:畲族饮食

相关文章列表:闽南 畲族
·闽 南 童 谣 
·畲族饮食 
·闽南畲族 
·畲族民俗风情 
·畲族婚礼习俗 
·古汉语的“活化石”— 
·闽南俗语 
·惠东女及畲族服饰 
·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張 
·“戏丑”踩着摇滚乐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