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风俗习惯网 >> 闽台风俗 >> 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 (中)(3)

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 (中)(3)

时间: 2013年05月28日 来源:闽台缘 作者: 闽台风俗 浏览次数:

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 (中)(3)导读:
  先民渡海·海峡夜浪(油画 冉茂芹作)林盛发 文/供图  三、深耕与建树  今日台湾人民能够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,无一不是台湾先民一滴滴血汗造成的。“百般武艺,不如锄头锄地”,漳州人入台伊始,就凭着一双

浦人),从家乡筹资数百银元,同邻里乡亲一起,渡海来到台湾淡水厅大甲社定居。他一方面租番田耕种,一方面开荒造田,不断扩大种植面积。由于他吃苦耐劳,又善于运筹,几年间就开垦了大片土地。林成祖组织开垦的土地,遍及板桥、中和、永和、土城等地,并且配套兴修水利,在淡水凿大甲圳、大安圳、永安圳,灌田千余甲。《台湾通史》赞道:“成祖以豪农而勤稼穑,凿渠引水,利泽孔长,至今犹受其赐,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。”   
  乾隆三十八年,吴沙(漳浦人)举家迁台,先在基隆做工,后到三貂社出入番地当商贩,逐步取得番民的信任,即深入其地考察,发现蛤仔滩(又名噶玛兰,即今宜兰)负山面海,平原万顷,土地肥沃,溪河交错,极适宜垦田。于是,他招募闽南乡亲协力联合开垦,于嘉庆元年开始在乌石港筑堡围垦,却遭到番民的袭扰。他一方面组织乡勇进行自卫,设立哨寮加强巡防;一方面多与番民疏通,双方逐步建立互信。当时适逢番地瘟疫流行,人口大量死亡。吴沙及时以药品相赠,使许多番民得到救治。番民感其恩德,特献地让吴沙开垦。于是他大批招募漳、泉、粤移民,在蛤仔滩进行大规模开垦,几年间拓地数十里,使宜兰平原由荒滩变为富庶的沃土。嘉庆十七年(公元1812年),清廷在这里设噶玛兰厅,后改为宜兰县。吴沙逝世后,宜兰民众尊称他为“开兰始祖”,并立庙奉祀;还在头城建立一座“吴沙昭绩碑”,以示永久纪念。

  清代率军入垦台中的总兵张国神主牌

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 (中)(3),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

上一篇:生根深耕台湾的(上) 下一 篇:台湾涉漳旧地名(三)

相关文章列表:台湾 漳州人 民俗 高雄 情况 民间
·台湾涉漳旧地名(三) 
·生根深耕台湾的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