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风俗习惯网 >> 闽台风俗 >>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——以昙石山文化为例(2)

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——以昙石山文化为例(2)

时间: 2013年05月21日 来源:宗教文化 作者: 宗教文化 浏览次数:

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——以昙石山文化为例(2)导读:
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——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钟礼强 (厦门大学历史系,福建厦门361005) 摘要: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。在原始时代,人们往往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,迷信万物有灵,崇拜自然万物,并

,分别为第六次发掘的M13男性和第八次发掘的M122男性。M13男性和头骨的上颌两个侧门齿生前缺失,齿槽萎缩后凹入较深,被认为是人工拔牙的习俗[3];在第八次发掘中出土的可供观察的人骨上虽未见到相同的拔牙现象,但M122男性下颌骨缺失两颗下中门齿[4],也应属人工拔牙。昙石山M13中拔去一对上侧门齿的情况,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的人工拔牙。至于昙石山M122男性下颌骨缺失两颗下中门齿是否人工拔牙?有学者产生怀疑,其根据是,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居民“严格地限定在上颌犬齿以前的三个齿种(中、侧门齿和犬齿),而几乎不涉及前臼齿以后的牙齿和下颌的任何齿种”。[5]笔者认为,M122男性年龄仅为40-45岁,一般还未到自然脱落年龄,尤其是下牙通常自然脱落比上牙晚些。
再说,拔此齿种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里已不是孤例,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就存在拔下牙的形态。[6]因此,有理由推测昙石山M122应是拔牙,它同三里河文化遗存一样保持了拔去上门齿的习惯,又新出现了拔下门牙的现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日本的绳纹时代,普遍盛行拔下牙的风俗。[7](25-48)形成拔牙习俗的原因是什么?由于拔牙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,因此中外文献都有不少记载,但解释各有不同。诸多学者也曾作专门研究,如我国学者韩康信、潘其风、凌纯声及陈星灿,日本学者春成秀尔等。归纳起来,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:有的认为与成年仪式有关;有的认为与婚姻有关,说是女子婚嫁时,“恐妨夫家”;有的认为与葬礼有关,表示近亲死亡,“以赠永诀”;有的认为与审美有关,称是“以为身饰”,不拔则丑;有的认为与图腾信仰或狩猎巫术相关,以此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;有的解释为与识别族类有关,区别出生氏族的不同,具有原始“户籍”的作用。可见,同是拔牙风俗,解释种种不同,大多是建立在文献或近现代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。由于各民族历史、地理和文化的极端复杂性,所以,对拔牙这种文化现象作一个同一的解释是不切实际的。实际情况是,在不同时期、不同拔牙位置和方法,其意义是不同的。因此,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拔牙的时间和位置,在此基础上,才能作出比较接近实际的结论。
昙石山文化拔牙风俗的出现,原始宗教的传统观念应是其主要原因。两例均为男性,年龄在40-50左右,齿槽萎缩凹陷深,应长久所致,因年龄偏大,难以表明成年、婚姻之礼,且发现数量甚少、范围不明,无法解释“户籍”作用。但笔者认为,昙

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——以昙石山文化为例(2),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

上一篇:闽台信众最多的医药之神 下一 篇:五缘”根深 闽台交流一衣带水

相关文章列表:昙石山 宗教文化 福建 厦门大学 艺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