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风俗习惯网 >> 惠女风俗 >> 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(4)

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(4)

时间: 2013年04月07日 来源:小岞风俗 作者: 惠安风俗 浏览次数:

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(4)导读:
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王荣国(厦门大学历史系,福建厦门361005)摘 要:明清时期中国沿海渔民的种种海神祭祀活动,尤其是渔船上神龛供奉的诸神合祀现象等,揭示了海洋渔业生产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.渔民的海神

井,先寄碇仙人瓦待潮,早后放縺……月轮满天,鱼帜飘扬……收网停泊,得鱼盈舱……."张曲楼是清代霞浦县竹江人.《官井捕鱼说》描写了当时其家乡渔民往官井洋捕鱼的情景.官井洋在霞浦,属近海,从竹江至官井洋四十余里水程,当地渔民在"下洋"前要往天后宫祭海神妈祖,从天后宫"接香火,祀于艚之中仓",目的在于祈求海神妈祖保佑海上捕鱼平安,多捕鱼.
明清时期,沿海渔民不但通过祭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获鱼,而且还以焚香占卜了解鱼群信息,并请求神灵明示可否捕捉.清人《咫闻录》载:"渤海有鱼,厥名曰鳅.鳅之大,不知其几千丈也.逆而来水击数十里,怒而去潮吸数十丈……其来也无形,其去也无踪者,从何以窥,客曰:子不知夫沿滨海若,灵于内地神祗乎.当春夏之交,渔民虫胃集于庙,焚香祷祝,掷筊而知其来,又必筊卜可捕,以为神之许也,则捕之".可见,由于鳅鱼(即鲸鱼)"其来也无形,其去也,无踪",捕捉难度大,捕鳅前渔民往往要在海神庙"焚香祷祝",求神明启示,通过卜筊了解鳅是否会来.鳅来后,又通过卜筊请示神明是否可捕,神许以"可捕"则捕之.
上述祭祀所涉及的海神主要有龙王,天后娘娘,船菩萨等.沿海渔民还有将鲸鱼视为海神而加以祭祀的.鲸鱼到了明清时期成了渔民捕捉的对象.但由于鲸鱼庞大凶猛,往往会危害渔船的安全,因此人们对它怀有惧怕心理.但鲸鱼在海上追食鱼群时,渔民尾随其后撒网捕捞,常获丰收.因此,古代有些地方的渔民以为鱼群是由鲸鱼主管的,从而对鲸鱼产生崇拜心理并进行祭祀.如山东沿海渔民称鲸鱼为"赶鱼郎",就是因为尾随其后捕鱼必获丰收的缘故.渔民见鲸鱼游行海中,视为吉兆,往往焚香烧纸,遥望祝拜.长岛渔民中至今流行这样的歌谣:"赶鱼郎,黑又光,帮助我们找鱼场.""赶鱼郎,四面窜,当央撒网鱼满船."因此,渔民又将鲸鱼视同"财神"赵公元帅.山东桑岛的渔民称鲸鱼为"老爷子",无论在岸上还是在海里,(P.132)见到鲸鱼就烧香纸.据说,渔船跟着鲸鱼能网到大量的黄花鱼.因此,渤海湾里打鱼的船只,在渔汛期若见到鲸鱼追食鱼群,称之为"过龙兵",船只不敢靠前,只烧纸钱祷告.等鲸鱼过后,尾随其后捕捞,可获得丰收.出海前祭海,下网捕鱼作业前祭海神等,所有这些仪式,仅仅是表达渔民们的愿望而已,但捕鱼作业过程中不顺利的事还是在所难免.在捕鱼中一旦出现不如意的事,渔民们则立即举行仪式进行补救.如吴越渔民洒盐米于海上,并点燃稻草把,待冒出青烟,举之

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(4),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

上一篇:小岞人吃饭的习惯。 下一 篇:小岞民歌

相关文章列表:惠安 明清 海洋 渔业 信仰 厦门大学